禮樂制度起源于西周時期,相傳為周公所創(chuàng)建,是周代維護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。禮樂制度和封建制度、宗法制度等一起,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,對后世的政治、文化、藝術和思想影響巨大。
禮樂制度的含義
概念: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。以“禮”來區(qū)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,同時又以“樂”來和同共融“禮”的等級秩序,兩者相輔相成。
內(nèi)容:
1、按周禮,天子的舞隊用八佾(即六十四人),諸公六佾,諸侯四佾,士二佾。這樣,階層不同從而使用舞隊人數(shù)的不同,是為了給人們灌輸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。
2、周公制禮作樂,規(guī)定了吉禮(祭禮)、兇禮(喪禮)、軍禮(行軍,出征)、賓禮(朝覲,互聘)、嘉禮(婚宴,加冠)等,使貴賤有差、尊卑有別、長幼有序,實行所謂“刑不上大夫,禮不下庶人”。
3、春秋時代貴族講究的禮是比較多的,有籍禮、冠禮、大搜禮、鄉(xiāng)飲酒禮、鄉(xiāng)射禮、朝禮、聘禮、祭禮、婚禮、喪禮等等。
關于禮樂制度的發(fā)展,早在夏、商、周時期,我國古代時期的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,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,并推廣為禮樂教化,以此來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。禮樂制度盛行于中國的商周時期,既是維系奴隸制等級觀念的規(guī)范,也是奴隸主階級用來鞏固其統(tǒng)治地位的重要手段,因此可以認為禮樂制度就是等級制度。
禮樂制度的作用
禮樂制度主要用來維護宗法制度和君權、族權、夫權、神權?!盾髯印ざY論篇》說:“禮有三本:天地者,生之本也;先祖者,類(族類)之本也;君師者,治之本也?!薄吧鲜绿?,下事地,尊先祖而隆君師,是禮之三本也?!彼f“禮之三本”,天地代表神權,先祖代表族權,君師代表君權。后來統(tǒng)治者以天、地、君、親、師作為禮拜的主要對象,就是根據(jù)這個理論。
禮樂制度促進了音樂的發(fā)展,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,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、等級制和加強統(tǒng)治的作用。但它又使樂成了禮的附庸,使音樂成為以禮為中心的模式音樂,并逐漸趨于僵化。
禮樂制度一直影響中國的思想文化,如果說周公是“禮樂”的主要制定者,那么孔子就是“禮樂”的堅決維護者。禮樂制度影響了整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以及音樂格局,它作為統(tǒng)治階級利用音樂來左右政治的利器控制中國近兩千年,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