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”出自于先秦時期的《寡人之于國也》,這篇文章圍繞孟子的“仁政”思想展開論述,對如何實行“仁政”以“王道”統(tǒng)一天下的問題進行論述。
相關介紹
其中“養(yǎng)生喪死無憾,王道之始也”,“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饑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”等文言語句體現(xiàn)了文章的主旨,即只有實行仁政,才能得民心;得民心,才能得天下,體現(xiàn)了孟子的“民本”思想。
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中的通假字
“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”中存在通假字現(xiàn)象?!巴僮帧敝械摹巴佟币馑际峭ㄓ?、借代,通假就是利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。通假字這個用字現(xiàn)象主要為了保持原文原貌,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通常叫做“本字”。
“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”的“頒”通“斑”,“頒白”的意思是頭發(fā)花白。
“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”在文章中整句話的意思是頭發(fā)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者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上了,孟子向惠王指出只要施行仁政,傳播孝道文化,就可以使得老有所養(yǎng),老有所依社會形成,再次體現(xiàn)出“仁政”思想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