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:公明儀為牛彈奏曲名是《清角》的音樂,牛低頭依舊吃草。不是牛沒聽見,是不適合它的耳朵聽。轉(zhuǎn)而發(fā)出牛虻的聲音,孤單牛犢的鳴叫聲,那就牛馬上搖擺尾巴,豎起耳朵,踮著小步仔細地聽。
道理:《對牛彈琴》告訴我們跟不懂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,說話的時候要看對象,對不懂的人講道理是不可取的。牛聽不懂高雅的音樂,告誡人們,教育的時候要看對象是誰,要學(xué)會因教施材。
公明儀為牛彈《清角》之操,伏食如故。非牛不聞,不合其耳也。轉(zhuǎn)為蚊虻之聲、孤犢之鳴,即掉尾、奮耳,蹀躞而聽。
1、為:給。
2、清角之操:高雅的`曲子。
3、伏:趴著。
4、故:從前。
5、耳:耳朵聽。
6、鳴:鳴叫聲,作名詞。
7、掉:搖擺。
8、奮:豎直。
9、蹀躞(diéxiè):小步走。
戰(zhàn)國時代,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,他能作曲也能演奏,七弦琴彈得非常好,彈的曲子優(yōu)美動聽,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,人們很敬重他。
公明儀不但在室內(nèi)彈琴,遇上好天氣,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。有一天,他來到郊外,春風徐徐地吹著,垂柳輕輕地動著,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。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,擺上琴,撥動琴弦,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《清角之操》來。老黃牛在那里卻無動于衷,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吃草。
公明儀想,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,該換個曲調(diào),彈彈小曲。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(yīng),繼續(xù)悠閑地吃草。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(lǐng),彈奏最拿手的曲子。這回呢,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,趕著牛虻,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。
公明儀又用古琴模仿蚊子“嗡嗡”的叫聲,還模仿離群的小牛犢發(fā)出的哀鳴聲。那頭老牛便立刻停止吃草,抬起頭,豎起耳朵,搖著尾巴,來回踏著小步,注意地聽著。
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,換個地方去吃草了。人們對他說:”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,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??!”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,抱琴回去了。
該成語典故原是嘲諷牛聽不懂高雅的《清角》琴曲,只能聽那些“蚊虻之聲”“孤犢之鳴”。公明儀將高雅的樂曲演奏給一頭牛來聽,屬于沒有看準對象,實在是“亂彈琴”。俗話說:到什么山唱什么歌,在不了解“聽眾”的時候就彈琴,難免會產(chǎn)生“曲高和寡”的場面。
該成語告誡人們,教育要看對象,要因材施教。說話也要看對象,對方聽不懂,等于白費口舌。在交談時,根據(jù)對象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見,選擇不同的話題,唯有這樣,才能創(chuàng)造一種和諧、融洽的氣氛,達到交談的目的和效果。如果離開這個基點,即使講得天花亂墜,講得很有道理,對他而言也不過是如風過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