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高考結(jié)束,全國大部分省份高考成績將于6月25日左右公布,對于打算報考中國人民大學小編整理了學校2024年在各省投檔錄取分數(shù)線及位次情況。其中:中國人民大學在天津綜合類投檔錄取分數(shù)線803分;投檔位次95;
中國人民大學在浙江綜合類投檔錄取分數(shù)線683分;投檔位次1892;
中國人民大學在天津綜合類投檔錄取分數(shù)線674分;投檔位次638;
中國人民大學在北京綜合類投檔錄取分數(shù)線670分;投檔位次1420;
中國人民大學在山東綜合類投檔錄取分數(shù)線662分;投檔位次1649;
中國人民大學2024年各省投檔取分數(shù)線
招生院校 | 招生省份 | 批次 | 科類 | 投檔分 | 投檔位次 | 科類 | 投檔分 | 投檔位次 |
中國人民大學 | 海南 | 本科批 | 綜合 | 803 | 95 | |||
中國人民大學 | 浙江 | 一段 | 綜合 | 683 | 1892 | |||
中國人民大學 | 天津 | 本科批A段 | 綜合 | 674 | 638 | |||
中國人民大學 | 北京 | 本科批 | 綜合 | 670 | 1420 | |||
中國人民大學 | 山東 | 普通一段 | 綜合 | 662 | 1649 | |||
中國人民大學 | 河北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60 | 107 | 物理類 | 658 | 853 |
中國人民大學 | 遼寧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59 | 86 | 物理類 | 682 | 569 |
中國人民大學 | 安徽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59 | 114 | 物理類 | 668 | 1637 |
中國人民大學 | 黑龍江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61 | 72 | 物理類 | 682 | 399 |
中國人民大學 | 云南 | 本科一批 | 文科 | 663 | 71 | 理科 | 661 | 547 |
中國人民大學 | 河南 | 本科一批 | 文科 | 642 | 170 | 理科 | 655 | 2955 |
中國人民大學 | 貴州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53 | 85 | 物理類 | 664 | 528 |
中國人民大學 | 江蘇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49 | 131 | 物理類 | 664 | 1823 |
中國人民大學 | 重慶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53 | 107 | 物理類 | 674 | 560 |
中國人民大學 | 廣東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48 | 150 | 物理類 | 663 | 1215 |
中國人民大學 | 江西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47 | 111 | 物理類 | 647 | 1149 |
中國人民大學 | 廣西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55 | 71 | 物理類 | 655 | 609 |
中國人民大學 | 甘肅 | 本科批C段 | 歷史類 | 646 | 64 | 物理類 | 660 | 370 |
中國人民大學 | 湖南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44 | 124 | 物理類 | 664 | 1021 |
中國人民大學 | 福建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39 | 125 | 物理類 | 669 | 832 |
中國人民大學 | 湖北 | 本科批 | 歷史類 | 647 | 128 | 物理類 | 666 | 963 |
中國人民大學 | 陜西 | 本科一批 | 文科 | 630 | 87 | 理科 | 677 | 453 |
中國人民大學 | 四川 | 本科一批 | 文科 | 630 | 109 | 理科 | 672 | 1250 |
中國人民大學 | 內(nèi)蒙古 | 本科一批 | 文科 | 623 | 56 | 理科 | 669 | 325 |
中國人民大學 | 寧夏 | 本科一批 | 文科 | 625 | 0 | 理科 | 625 | 164 |
中國人民大學 | 山西 | 本科一批A段 | 文科 | 626 | 84 | 理科 | 649 | 1315 |
中國人民大學 | 上海 | 本科批 | 綜合 | 580 | 2684 | |||
中國人民大學 | 新疆 | 本科一批 | 文科 | 590 | 0 | 理科 | 583 | 0 |
中國人民大學 | 青海 | 本科一段 | 文科 | 608 | 0 | 理科 | 559 | 543 |
中國人民大學簡介
中國人民大學(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)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創(chuàng)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(guī)大學,直屬于教育部,由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?,F(xiàn)任黨委書記為張東剛、校長為林尚立。
中國人民大學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抗日戰(zhàn)爭烽火中的陜北公學,以及后來的華北聯(lián)合大學和北方大學、華北大學。學校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、共命運,始終得到黨中央的親切關(guān)懷和高度重視。